歷史及盛行率

歷史

古今中外對於經痛都有相當的論述及研究,從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、神農本草經等等,對於婦女月經期的生理、月經相關病症的病因機制、證候、治療原則以及方藥都有說明,但是對於病名的演化從早期的婦人腹中痛、經行腹痛、經期疼痛、經來腹痛、一直至清代徐大椿所著的『女科指要』書中才開始出現現在經痛的病名。而在西方社會則從二千四百年前的醫學之父:希伯克拉底(Hippocrates )的著述中也提及經痛甚至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因及治療方法(如用水蛭吸血、倒吊、束衣、藥物灌洗等等)。近代奧地利的病理學家Baron Carl von Rokitansky 醫師在1860年利用顯微鏡發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理,使經痛再細分出繼發性經痛的病因。缺氧誘發因子(HIF-1)由美國席蒙薩教授(Semenza GL) 在1991年發現之後,大量的後續研究漸漸發現許多病因都和缺氧相關。直至2016年由紐西蘭陳志明博士(Balance Chen)研究出版『缺氧型慢病』一書中,提出這類經痛的定義及作用機轉、分類與相關治療策略。

盛行率

全世界大約45-95%左右的所有適生育齡女性有經痛的問題,這包括原發性及繼發性經痛女性患者。

一般來說,女性在青春期間依不同的研究發現大約有67%至93%的經痛問題,而在隨後大學生時期(19-23)的年紀層裡,則從78%甚至有高達98%左右的女性都有經痛的困擾。同時隨著年紀的增大,經痛的盛行率雖然稍有減少的趨勢,但問題卻轉向成繼發性的經痛,其中經痛嚴重者有大約52.7%的人發現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,盛行率大約是女性人口的6.1%左右。缺氧型經痛的盛行率暫時還沒有詳細的研究數據,但是絕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症都屬於慢性缺氧所引起的問題,再加上許多經痛嚴重的患者,如腹腔沾黏、地中海型貧血(盛行率1-17.2%)、二尖瓣膜脫垂(盛行率5-15%)、以及飲食及心理壓力等等慢性缺氧問題的經痛族群,則估計缺氧型經痛盛行率大約發生在15-22%以上的適生育齡女性。